中国商报(记者马嘉)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国货品牌以55.2%的份额压倒国际品牌。但是,在7月1日举办的2025中国香妆品牌发展大会上,一组数据引发关注:2024年我国化妆品市场总零售规模为10738.22亿元,国内TOP50化妆品品牌的总零售规模为233.76亿元。在国内TOP50化妆品品牌中,中国品牌数量最多,达22个,平均零售规模为41.16亿元,总销售规模在TOP50中仅占20%左右;美国品牌数量达7个,平均零售规模为56.19亿元。单个品牌零售额规模偏小,行业整体“大而不强”,成为国货美妆后续发展的一大挑战。
图为消费者在武汉市内免税店选购化妆品。(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溢价能力仍有明显差距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化妆品品牌TOP50》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国货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品牌溢价能力仍与国际巨头存在明显差距。
从数据上看,在TOP50品牌中,欧莱雅集团占了9个,宝洁占4个,雅诗兰黛占3个,资生堂占3个,环亚占2个,LV占2个。从零售规模上看,销售规模达到50亿至100亿元的有11个品牌,其中中国品牌占4个、美国品牌占3个。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表示,在TOP50名单中,22个中国品牌零售总额占比为39.98%,而2024年中国品牌在行业总规模中的占比是55%,这说明中国品牌在整体市场中的胜利是数量的胜利,而不是质量的胜利。这主要依靠主场优势和数量优势,而不是头部企业的带动。目前,企业高质量发展难、做高端品牌难是我国香妆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品牌专委会专家、未来迹创始人刘李军表示,经过计算发现,TOP10品牌的零售总额为2191.29亿元,占总盘的20.41%,这也揭示了整个化妆品行业处于“蚂蚁雄兵”的竞争生态(当TOP10品牌市场份额小于30%时,证明市场是高度分散竞争的市场)。
“当前,位居第一的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6.9%,也是整个行业中唯一一个市场份额超过5%的品牌。这也说明在化妆品行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有能力通过‘价格战’来‘清场’。在一个极度分散并且难以形成规模壁垒的行业里面,企业想通过‘价格战’来抢夺市场是不可行的。但企业通过差异化的策略,在局部形成垄断的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是可行的。”刘李军说。
科技创新成为突围关键
在化妆品行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国货品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核心武器,国内外企业都在加速储备专利。在大会现场,化妆品企业的“掌门人”也将突围的希望押注在科技创新方面。
谷雨生物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林雨汀表示:“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在核心原料和科研创新上的投入,比如光甘草定不溶于水、不溶于油,提纯难度大,但我们经过努力通过两项创新型专利来实现全球布局。”
有企业认为,科技创新应该围绕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布局。宝洁大中华区品牌传播总经理高培表示,国内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怎么用创新的技术、什么样的成分、什么样的科技来解决消费者的问题,对于品牌而言至关重要。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表示,欧莱雅在中国的研发历经了20多年历程,每年都花费总营业额超过3%的费用用于研发。公司在上海浦东有超过400名研发人员,并每年在市场上推出新的专利。
细分市场机遇有待挖掘
此次大会发布的细分市场地图显示:在2000亿元的银发经济蓝海中,有银发族体验“以油养肤”;在21.8%增速的男性护肤市场中,有企业销售额年年增长;在24.8%增长的香薰赛道中,有品牌凭借“情绪价值”跻身各大销售榜单前列。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品牌专委会专家、美妆头条传媒(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兵武表示,有很多销量不错的品牌,它们的核心逻辑是将消费场景极致细分,小切口重投入,选一个窄的赛道去拼。在细分赛道里,品牌可以在深耕的同时用技术和流量守住这个壁垒。这是深耕中腰部细分市场的品牌一直保持业绩增长的逻辑。
美妆媒体青眼的创始合伙人李惠华认为,细分赛道的诞生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我们看到医美赛道的火热带动了医美的术前、术后、医美全周期相关化妆品销售额的增长。另外,随着户外人群的增加,很多便携装(如次抛产品)的销量也在增加。这些都说明,新的消费需求会产生新的市场机遇、新的赛道。”李惠华表示。
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价值升维之战正在打响。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医学博士颜江瑛表示:“我国香妆行业需要在研发创新上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探索前沿技术,用硬核科技赋能产品品质;在文化传承上,深入挖掘中华美学的深层内涵,让每一款产品都成为文化的载体;在可持续发展上,企业从科研到绿色生产、绿色包装、消费者绿色参与全链条的ESG理念的践行也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要注重口碑积累与长期价值,用真诚、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上一篇 690亿刘永好家族,减持新乳业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