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
发展热土显经济活力
■ 海南日报记者 高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回眸十年来不平凡的征程,澄迈县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追赶跨越的步伐铿锵有力,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南渡江畔。
过去十年,澄迈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经济转型的强力“引擎”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澄迈县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一项项“暖心”政策陆续出台,一批批客商接踵而至,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新时代,新发展,澄迈正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转型攻坚中砥砺前行,以全新姿态展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看高度 ——高位谋划 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就越显重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全过程,无疑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站位与能力水平。
回望十年历程,澄迈的精彩答卷背后,是澄迈县委、县政府判断力、决策力和行动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澄迈县综合考虑老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区、质量强区、创新强区,坚定不移做大流量、做优存量、提高交易量、扩大贸易量,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和集群集聚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老城制造”向“老城智造”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稳经济关键在于稳增长。
9月17日,澄迈县召开固定资产投资“百日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会上指出要迅速掀起“百日攻坚战”热潮,突出“度”、突出“拼”,高效协同,确保“百日攻坚战”见实效,加强统筹调度、督察考核和经验总结,实现“打赢一场硬仗、锻炼一批干部、形成一套方法、建立一批制度”的效果,为稳住全县乃至全省经济大盘多作贡献。
9月22日,中国共产党澄迈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发展具有澄迈优势的数字经济、油服、现代物流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项产业,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目标,紧扣“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瞄准“十四五”工作任务目标,聚焦年度任务,真干实干,以单项目标的完成推动整体提升,以局部任务的完成确保总目标实现。
新方位造就新格局,新的发展目标,凝聚了力量,振奋了民心,激发了干劲。
这就是答案:2022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57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年度计划46.7%,两年平均增速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17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年度计划49.99%,两年平均增速6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8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4.19%,两年平均增速16.9%。
看速度 ——转型加速 三产协同谋发展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澄迈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体系完备、营商环境优良、发展动能强劲等特点,稳农业、强工业、优服务业,锻造经济发展硬实力。
2012年,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徐取俊回到才存社区,表示要在村里创业并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时,收到的是惊讶和质疑的目光。
十年时间,徐取俊创办的合作社已经由经营单一的养殖产业,发展为运营乡村旅游综合体——他开辟采摘果园,将产业链向观赏采摘和亲子互动等方向延伸,咖啡馆、饭店、民宿、真人CS基地、林下酒吧、蘑菇体验基地、亲子渔田等项目纷纷营业,原有的美丽乡村休闲基地也升级为才存共享农庄。
成立于2016年的澄迈衍旭种养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通过养殖福鸡、销售生鸡与鸡蛋,采用“基地+合作社”模式,解决个体养殖户的养殖痛点,带领当地群众获取收益,群众既可以入股,也可以从事养殖产业,还可以在合作社工作,实现多渠道创收。
品牌响亮,产品质量好,才能卖上好价钱。近年来,澄迈通过品牌兴农,打造“6+2”品牌矩阵。其中“6”是澄迈福橙、福山咖啡、桥头地瓜、澄迈山柚油、无核荔枝、无籽蜜柚,“2”是澄迈凤梨、大丰妃子笑荔枝。2021年,“6+2”特色品牌农业种植规模超过17万亩,覆盖全县7个镇8300多户农户,产值突破12亿元。
工业经济不仅要在“量”上有突破,更要在“质”上有提升。
走进信义玻璃(海南)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三条自动化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最终由智能机械手自动将原片从生产线上取下放置到堆垛台,再经过产品转运及包装发往客户。
通过多次技术改造,这些生产线已具备了生产集中控制及产品智能检验等功能,实现了集团智能集控中心对车间远程技术指导以及AI技术进行操控等数据化生产功能。
聚焦培育产业集群,澄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加快。澄迈围绕智慧制造、保税加工、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领域积极统筹谋划招商引资,通过多种招商形式对目标企业进行招商宣传推介,引进了海洋石油装备生产制造项目、深国际·海南智慧供应链中心项目、智能化快递中心项目等项目。
仅2022年,全县签约项目19个,签约金额约60.2亿元,已注册项目18个,项目注册落地率约94.7%。总投资超亿元项目16个,其中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项目投资超10亿元。
看广度——广开胸怀 营商环境走前列
2022年,澄迈开放的步子更铿锵、姿态更自信。
开放带来机遇,开放助力发展。
近日,一个名为“澄迈亲清在线客服群”的微信群里,信息提示音响个不停,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客服001在群里逐一回复,随时在线为群众答疑解惑。
在疫情防控期间,这个微信群成为群众获取最新信息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澄迈亲清在线客服群”于2021年11月26日启用,主要依托澄迈县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务大厅窗口和海南12345热线两支队伍,通过居民好友、政务微信群和政民朋友圈等社交形式,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咨询答疑、进度查询、递交材料等政务服务。
事实证明,营商环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澄迈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586项(动态)审批事项,统一归集至行政审批局,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老城经济开发区作为澄迈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为工业企业项目建设降低制度性成本,该县在老城开发区(包括金马物流园区)范围内推行“拿地既开工”模式;制定印发《澄迈县社会投资工业类房屋建筑及配套工程项目政府免费代办理项目施工图图审事项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由政府免费代办图审。
此外,澄迈县为全力打造“有速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政务服务,在“极简审批”改革下,社会投资项目从落地至竣工验收各环节审批时间由原来的328天缩短至16个工作日。
同时,澄迈继续实施管家帮办代办工作机制,提前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指导、申报辅导、帮办代办审批各类手续、协调解决审批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各环节手续办理进度,让项目审批变“走弯路”为“跑直道”,加快项目落地进度,有效提升企业满意度。
营商环境,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强引擎”,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澄迈县探索推进国企管理制度改革,在对全县21家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正在研究制定国企改革方案,着力推进商业类和公益类国企分类改革,将澄迈菜篮子产业服务有限公司打造成县属一级国有企业,整合福山风情镇等国有资产,成立软件园发展公司进行开发建设。
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也让更多企业坚定了在澄迈投资兴业的信心。
以2022年二季度为例,全县上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8亿元,同比增长23.3%,完成年度计划39.30%,较一季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重点产业培育取得良好成效;产业投资完成29.24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9.24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占固定值比重为37.6%,较去年同期提高19.6个百分点,是拉动上半年固投增长的关键动力,其中,制造业和软件信息业为产业投资的主要支撑,合计占产业投资的76.09%。
不仅如此,澄迈县不断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包容普惠创新等方向谋划制度集成创新案例,并将其中9项改革创新任务列入县第二批揭榜挂帅工程加以推进。“水电气网”联动报装便利化改革更是在全省居前列,大大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一个个项目开工,犹如一颗颗种子,激活一池春水,带来新的希望。一些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也在拔节生长,引人瞩目。
东风浩荡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在新赶考路上,澄迈将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澄迈新答卷。(海南日报金江10月15日电)
1
澄迈将加快构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持之以恒发展具有澄迈优势的数字经济、油服、现代物流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四项产业
2022年上半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57亿元
同比增长3.0%
完成年度计划46.7%
两年平均增速8.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17亿元
同比增长19.6%
完成年度计划49.99%
两年平均增速68.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1.88亿元
完成年度计划44.19%
两年平均增速16.9%
2
2022年二季度
全县上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8亿元
同比增长23.3%
完成年度计划39.30%
较一季度提高了3.5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培育取得良好成效
产业投资完成29.24亿元
同比增长153%
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9.24个百分点
产业投资占固定值比重为37.6%
较去年同期提高19.6个百分点
其中
制造业和软件信息业为产业投资的主要支撑
合计占产业投资的76.09%